比利時大閘蟹泛濫,大閘蟹夾人蟲的民間傳說?中華絨螯蟹是一種經濟蟹類,又稱河蟹,毛蟹,清水蟹,大閘蟹。為中國久負盛名的美食。其螯足用于取食和抗敵,掌部內外緣密生絨毛,絨螯蟹因此而得名。雜食性動物昆蟲及其幼蟲等均可作為大閘蟹的動物性餌料。
中國境內廣泛分布于南北沿海各地湖泊,中國僅有的中華絨螯蟹苗繁育基地在上海市崇明島,因為崇明島的地理位置正好在長江入海口,也是螃蟹繁衍后代的地方,六十年代以后產量銳減,實行人工移苗放流,產量有所恢復。
大量中華絨螯蟹,也就是俗稱的大閘蟹正在比利時西北部城市布魯日的運河河床上挖洞,對比利時的水路系統造成了嚴重破壞。為此,當地政府不得不設陷阱捕撈這些螃蟹.現在的德國卻很少有人喜歡吃大閘蟹了,但是德國水域中的大閘蟹,卻是非常的多,而且因為沒有天敵,這些螃蟹群發展的非常的快,以前這些大閘蟹都是用來當肥料的!
上個世紀初,來自中國的大閘蟹跟隨商船,在壓艙水中一路來到德國,從此在德國的易北河等水域安營扎寨,繁衍生息。這種學名為中華絨毛蟹的物種來到德國后很快就橫行江河,數量日益龐大。之后就泛濫的不可收拾,大閘蟹則成為了德國窮人吃的食物,
據當地環境署官員透露,這些螃蟹是跟著船只從中國遷徙到歐洲的。對歐洲而言,大閘蟹是非常危險的外侵物種,在當地地沒有天敵,繁衍迅速,能吃掉幾乎河床上的所有東西,破壞生態平衡,還會破壞基礎設施、漁具和水壩。目前這些被捕撈的螃蟹會被直接殺死,磨成魚飼料,但隨著數量劇增,處理成本也增加了,比利時當局正在考慮將它們運回中國,因為在故鄉,它們可是人見人愛的美食。
大閘蟹夾人蟲的民間傳說?
相傳幾千年前,人類的祖先已經在江南的陸地上定居棲息,從事捕撈水產和農墾耕作,一代又一代含辛茹苦地創建出一個魚米之鄉。由于江南地勢低洼,雨量充沛,經常易鬧水災。有時雖然豐收在望,可是,江湖河泊里卻冒出了許多愛朝亮光爬行的甲殼蟲,雙螯八足,形狀兇惡可闖進稻田偷吃谷粒,還用犀利的螯傷人。荊蠻先民嚇得畏如虎狼,稱這種蟲為夾人蟲,不等太陽落山,就早早關上大門。
后來,大禹到江南開河治水,派壯士巴解到水陸交錯的湖區域督工,帶領民工開挖海口河道。入夜,工棚口剛點起火堆,誰知火光引來了黑壓壓的一大片夾人蟲,一只只口吐泡沫像湖水般洶涌而來。大家要緊出來抵擋,工地上激起了一場人蟲大戰。不多時,夾人蟲吐出的泡沫,直把火堆湮息,雙方在黑暗中混戰到東方發白,夾人蟲早才紛紛退入水中。可是好多民工被夾傷的夾傷,夾死的夾死,血肉淋漓,慘不忍睹。
夾人蟲的侵擾,嚴重妨礙著開河工程。巴解尋思良久,想出了一個辦法,叫民工筑座土城,并在城邊掘條很深的圍溝,待等天晚城上升起火堆,圍溝里灌進沸騰的開水。夾人蟲席卷過來,就此紛紛跌入沸水溝里燙死。溝里蟲的尸體越積越多,便用長撓鉤起來,繼續灌放開水作戰。燙死的夾人蟲渾身通紅,堆積如山,發出一股引人開胃的鮮美香味。巴解聞著后,好奇地取過一只細看,把甲殼掰開來,一聞香味更濃。他想:味道噴香撲鼻,肉不知能不能吃?便大著膽子咬一口。誰知牙齒輕輕嚼動,嘴里覺味道鮮透,比什么東西都好吃。巴解越吃越香,一下把一只夾人蟲嚼到肚里,接連又吃一只。大家見他吃得津津有味,膽子大的民工也跟著吃起來,無不大喜說大家來吃夾人蟲,味道香極了!于是,民工們都隨手俯撿而食,把一大堆夾人蟲全都消滅到肚子里。當地的百姓獲悉后,也就紛紛捉拿夾人蟲吃,又很快傳遍四面八方。
從此,先民們都不怕夾人蟲了,被人畏如猛獸的害蟲一下成了家喻戶曉的美食。大家為了感激敢為天下先的巴解,把他當成勇士崇敬,用解字下面加個蟲字,稱夾人蟲為蟹,意思是巴解征服夾人蟲,是天下第一食蟹人。巴城就是為了紀念巴解而名的。巴城出產的大閘蟹,由此而名揚四方,久享盛譽。
文章來自:站長資訊網,載請注明出處!本文地址:http://www.tajh666.com/article/web/xinwen/471.html